電池行業(yè)正在經歷一場全球性大變革
2024年,經歷了去年停產、減產、業(yè)績大降洗禮的中國儲能行業(yè),內部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而海外市場的逐漸回暖,也將為擁有海外業(yè)務的儲能企業(yè),特別是有著創(chuàng)新研發(fā)能力的頭部企業(yè)帶來更多業(yè)績增量。
眾所周知,在技術革命大變局中,黎明前的決戰(zhàn)往往更加慘烈,其戰(zhàn)略成敗對產業(yè)未來的影響往往也最具決定性。從這個角度來看,被譽為“歐洲的寧德時代”的瑞典電池制造商Northvolt是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企業(yè)樣本。
天選之子為何走入絕境?
不久前,Northvolt宣布計劃采取大規(guī)模裁員、暫停和出售部分業(yè)務,以及推遲產能建設等措施,以渡過眼下的困境,員工們也在擔心能否按時拿到9月份的工資。這引發(fā)了行業(yè)的極大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Northvolt的裁員、暫停擴張并不是個別現象,此前另一家歐洲電池公司ACC也宣布旗下多個電池工廠將暫停/推遲建設。對此人們不禁想問,是什么原因讓Northvolt以及歐洲電池企業(yè)走到了今天這一步?
2016年,兩位前特斯拉供應鏈管理部門的同事彼得·卡爾松(PeterCarlsson)和保羅·塞魯蒂(PaoloCerruti)共同創(chuàng)建了Northvolt,成為歐洲鋰電池產業(yè)“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天選之子。
首先,Northvolt從一出生就擁有資本的加持。據統計,成立不到8年的Northvolt融資數量超過10筆,總額高達150億美元(1064億元人民幣),是歐洲創(chuàng)業(yè)公司中融資最多的一家。僅僅今年1月其獲得的一筆債務融資,金額就高達50億美元,被稱為歐洲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綠色貸款。作為對比,寧德時代從公司成立至2023年底在一二級市場已公開的所有募資金額也只有713億元。
其次,Northvolt不僅得到了歐盟及歐洲各國政府的鼎力支持。歐洲的車企們也給Northvolt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訂單,據統計,包括大眾、沃爾沃、寶馬在內的歐洲車企向Northvolt提供了總價值550億美元的訂單,高達人民幣3920億元。
頭頂天選之子的盛大光環(huán),Northvolt宣布要在2030年建成約150GWh的產能,然而,目前Northvolt的產能利用率極低,去年第三季度,Northvolt實際生產僅為預期的5‰。
據報道,Northvolt始終難以提升產能的關鍵原因,源于無法自行生產符合質量標準的陰極材料所致,而安全問題更是讓Northvolt的產能雪上加霜。今年6月,由于產品無法按時交付,寶馬無奈取消了與Northvolt價值20億美元的電芯采購合同,將該訂單交給韓國的電池生產商三星SDI。
Northvolt去年的業(yè)績報告顯示,2023年Northvolt的營收僅從2022年的1.07億美元(約7.6億元人民幣)小幅增加至1.28億美元(約9.1億元人民幣),而凈虧損卻從2.85億美元(約20.2億元人民幣)大增至11.68億美元(約82.9億元人民幣)。
面對巨額虧損、產能受阻和技術受限困境,Northvolt不得不采取大規(guī)模裁員、推遲產能建設等措施,目前接近全面停擺,甚至可以說已經到了生死一線的至暗時刻。
歐洲市場將帶來業(yè)績增量
近日,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在接受海外媒體采訪時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故事的開頭大約發(fā)生在12年前,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問中國,她向曾毓群詢問道:“德國人能造出非常好的發(fā)動機和變速箱,為什么不能制造出好的電池?”
曾毓群當時的回答是:“我知道在美國有很多優(yōu)秀的大學和學生,他們不愿意專注于電化學,而是更愿意投身金融或半導體領域,因為這些領域的薪水更高。但在中國,很多學生必須進入大學學習電化學,因此中國有更多的電化學人才。所以如果美國和德國想要趕超,可能他們需要從教育開始。”
12年過去了,德國人和歐洲人仍然在問:“歐洲為什么沒能制造出好的電池?歐洲電池企業(yè)為何會走入絕境?”
曾毓群如今的回答是:“歐洲電池企業(yè)首先在電池設計方面就存在問題,其次工藝流程是錯誤的,第三設備也有問題,他們如何能擴大生產規(guī)模。由于歐洲電池企業(yè)缺乏對電化學系統的理解,因此會出現產品設計方面的問題,在設計階段也無法涵蓋未來的潛在風險。如果擴大產能,將面臨產能利用率、產品可靠性等問題,兩三年后還將遭遇產品安全風險。”
這番話語可謂不留情面,刀刀見血,酣暢淋漓。業(yè)內人士認為,正是昨日歐洲缺乏培育電化學人才的戰(zhàn)略眼光,釀成了今日Northvolt走入絕境的苦果。當然,這對中國電池企業(yè)來說,意味著將帶來更多的業(yè)績增量。
中國電池企業(yè)的困境突圍
曾毓群的剖析表明,歐洲電池企業(yè)的短板,正是中國電池企業(yè)的強項,但中國企業(yè)同樣面臨著屬于自己的困境。
隨著電池行業(yè)進入“冷卻期”,中上游鋰電材料價格低迷,多家上市公司業(yè)績承壓甚至出現虧損。與此同時,工信部也釋放出引導鋰電企業(yè)減少產能擴張的信號。面對這一局面,中國電池企業(yè)紛紛尋求破局之道,通過技術創(chuàng)新、換賽道、謀出海等多條路徑,積極尋找新的增長點。
在技術創(chuàng)新方面,從提高能量密度、降低成本,到提升安全性、延長壽命,技術創(chuàng)新成為電池企業(yè)突圍的關鍵。近日,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楊紅新表示,動力電池的降本進程仍將繼續(xù),主要路徑包括制造降本、工藝降本以及從電池形態(tài)變化著手的降本。
對于動力電池以及電動車下一階段的增長動力,楊紅新認為,未來2—3年,增程、大電量的PHEV(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增速將超過純電動車,將成為新增長點;而從全球來看,HEV(混合動力汽車)由于能夠適應充電設施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條件,在歐美、日韓等市場很受歡迎,未來也將迎來快速增長。這些下游需求的快速攀升對電解液性能、電子零部件的耐熱性、散熱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將成為電池工程師新的研發(fā)方向。
同時,電池企業(yè)也在積極尋找新的市場機會。隨著儲能市場需求的高速增長,一些企業(yè)開始將業(yè)務重心轉向儲能領域,并為滿足更大規(guī)模電站、以及更長時長的儲能需求紛紛推出大容量電芯產品,而為了確保大容量電芯在尺寸限制、容量、安全三方面得到平衡,電池企業(yè)不僅選擇了更薄的“刀片形態(tài)”,制造工藝上也集體轉向了疊片工藝。
目前,已有9家電芯廠商推出超10款以上600Ah+儲能電芯,均使用了疊片工藝:包括瑞浦蘭鈞625Ah電芯、億緯鋰能Mr.Big 628Ah電芯、蜂巢能源L500-660Ah/710Ah/730Ah儲能電芯、海辰儲能1130Ah、昆宇電源720Ah電芯、楚能新能源625Ah、欣旺達欣岳625Ah、南都電源690Ah電芯、天弋能源630Ah電芯等。
此外,面對國內市場的飽和與競爭,越來越多的電池企業(yè)開始尋求出海發(fā)展,通過在海外設立研發(fā)中心和生產基地,以更好地適應國際市場需求,實現本土化生產和銷售。
事實上,很多電池巨頭都在加速海外產能布局。據中國儲能網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寧德時代、億緯鋰能、比亞迪、遠景能源、國軒高科、中創(chuàng)新航、蜂巢能源、孚能科技、欣旺達等多家電池巨頭都已在海外有著深度的產業(yè)布局,其公開對外披露的/媒體公開報道的投產/計劃建設的海外產能已超720(GWh),總投資預算超4000億元(人民幣)。
可以預見,未來誰能更早完成全球化布局,誰就更有可能擁有改變或重塑產業(yè)新格局的力量與歷史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