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老將與新銳“角力”,看全球儲能虛與實
就在這兩天的澳大利亞國際能源展覽會上,楚能新能源收獲了繼9月美國RE+展1.5GWh海外訂單之外,又一個1.6GWh海外訂單。
據了解,楚能與美國儲能創新企業YN Energy簽署1.1GWh儲能系統采購協議,根據協議,楚能將整合YN Energy的EMS產品,YN Energy將使用楚能直流艙方案,為國際市場客戶提供系統集成解決方案,共同開發國際市場業務。同日,楚能與澳洲企業Star Energy Technologies簽署采購協議,承諾將向Star Energy Technologies在澳大利亞、美國和菲律賓的市場提供500MWh的儲能產品。
楚能新能源的出海勢頭,讓一般的中小企業望塵莫及。這也是中國儲能企業“出海”的“縮影”:全球市場中,除了寧德時代、陽光電源、華為、比亞迪等巨頭外,阿特斯、天合光能、遠景儲能、楚能新能源、海博思創等正在加速冒頭。
出海勢力中,寧德時代、陽光電源、華為、比亞迪等就像地位較為穩固的“老將”;而海辰儲能、楚能新能源、海博思創、天合光能、鵬輝能源、科陸電子等則可稱得上出海“新銳”,拿單速度不容小覷。
此外,出海兩極分化的現象愈來越明顯,出現了較多的拿單“常客”。而更常見的是,眾多中小企業無法成功出海,或者出海并沒有想象中順利。
大儲出海的“老將”與“新銳”
伴隨全球儲能需求快速增長,大儲出海提速。而頭部或者大型儲能企業出海速度以及頻率越來越快,逐漸出現了出海“老將”與“新銳”兩股核心勢力。
陽光電源、華為、寧德時代、比亞迪、億緯鋰能、阿特斯等可以稱為儲能出海中的“老將”。特征是,它們出海早,已經在海外市場或者細分市場中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以陽光電源為例,其在歐美、中東已經占據較大優勢的市場份額。
楚能新能源、海辰儲能、瑞浦蘭鈞、鵬輝能源、海博思創、科陸電子、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遠景儲能、南都電源、國軒高科等可以稱得上儲能出海的“新銳”。特征是,出海歷史不如第一批次企業,且多數企業在去年或者今年海外業績快速增長。這些“新銳”中,尤以楚能新能源、海辰儲能、瑞浦蘭鈞、天合光能、阿特斯、海博思創等在今年的勢頭迅猛。
從出海范圍來看,首先是巨頭扎堆的歐美市場,仍舊是陽光電源、比亞迪、寧德時代、阿特斯、科陸電子、遠景儲能、天合光能等少數企業的聚集地,拋開陽光電源、寧德時代等“老將”們不談之外,科陸電子今年在美國市場獲得約1.7GWh訂單;天合光能已經在英國市場累計出貨1GWh儲能訂單,遠景儲能等也相繼在英國市場拿大單。
中東情況類似,也是巨頭企業的“樂土”,其中陽光電源今年中東斬獲7.8GWh大單,風頭壓過華為,即將成為中東市場儲能出貨量第一。但不容忽視的,楚能新能源、海辰儲能等“新銳”企業加速進入澳大利亞、中東市場,并直接出貨直流側儲能系統。
出海新銳漸有“分庭抗禮”之勢
儲能出海馬太效應越來越明顯,但不難發現大型集團企業在海外具備足夠知名度,以及融資能力的話,仍具備出海的“入場券”。
一方面,面對全球儲能需求高漲,陽光電源、晶科能源在近期謀求境外GDR上市,向海外資本借勢,進一步完成企業全球市場騰飛。
另一方面,楚能新能源、阿特斯、科陸電子、天合光能、海博思創等加速挖掘自身優勢,快速進入全球市場,或將同巨頭相抗。
以科陸電子為例,自美的集團控股以來,其先后在資本、渠道、制造、供應鏈、研發等方面的不斷發力,至少有三方面的重要影響。
其中,靈活融資性是其中的重要一條。科陸電子儲能產品公司總經理周涵表示,在美的集團的賦能下,科陸電子在海外的融資能力有著顯著提升。海外業主更快的獲得項目融資,更高效的實現項目落地。美的強大的平臺支撐也讓科陸儲能產品在出海時具備靈活的金融屬性,多種產品金融組合來提升面向客戶的履約能力。
除了核心的產品能力外,企業融資能力、綜合品牌能力已經成為海外拿單的兩大重要邏輯。這一點,楚能新能源、海博思創、天合光能等也加速利用自身優勢,向海外市場加速進軍。
其中,海博思創在近期與全球儲能行業領先企業 Fluence 達成了長期合作,雙方將合力研發前沿儲能技術,未來將實現批量產品合作。同時,與法國知名儲能投資運營商NW的合作進一步深化,本次簽訂的合作內容包含500MWh儲能產品供貨,以及在2026年底之前交付總計超過1GWh的儲能產品意向訂單。
出海兩極分化
除了“新銳”們加速冒頭,儲能出海的兩極分化也越來越明顯:一端是儲能巨頭或者大型企業訂單量指數級增長;另一端是,中小企業大都仍未能獲得全球市場“入場券”。
兩極分化的核心原因,在于全球儲能市場的門檻越來越高,出海的要求比國內市場更嚴格,且出海能力,并不是中小企業短期能夠建立起來的。
一組數據是,儲能電池出貨量及增速。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初步調研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中國鋰電池出貨量786GWh,同比增長30%。其中儲能電池出貨量為216GWh,同比增長70%。儲能電池等出貨量增長顯著,可以看得出儲能賽道仍保持較快增速。
另一組數據是企業增長的數量。企查查數據顯示,近十年,我國儲能相關企業每年注冊量基本保持逐年增加的趨勢,尤其是2021年以來,儲能相關企業注冊量快速增加,于2021年首次破萬,全年注冊量同比增加51.3%至1.13萬家,2022年我國儲能相關企業注冊量同比激增268.2%至4.17萬家,達近十年注冊量增速峰值,在此基礎上,2023年共注冊7.51萬家儲能相關企業,同比增加80.1%。2024年前三季度儲能相關企業注冊量達6.3萬家,同比增長21.7%。
因此,從上述兩組數據來看,儲能的增速遠遠不及涌入的企業的增速。因此,儲能出海表面看似火熱,但兩極分化或將越來越嚴重。從每次“暴漲”的海外展會參展企業數量就可以看出,出海的熱情高漲,今年單一個越南展就吸引了數十家儲能或者相關企業參與,而今年的美國RE+展,更是吸引了數百家大大小小的儲能企業“聚首”,其中大儲產業鏈企業占據數量之最。
火熱的“背面”可以看到的是,拿單的企業范圍已經逐漸縮少,甚至經常出現出現拿單“常客”或者拿單大戶。今年阿特斯、天合光能、楚能新能源等就集中性拿了不少大單。
一面是巨頭們或者大型企業大單不斷;另一面是,更多中小企業掙扎在盈利邊緣。之前有觀察人士大膽發言,今年至少有20%的儲能企業沒有訂單。業界人士也發出,“出海沒有么美”的感嘆。
從成功出海的大儲企業來看,大都具備整站提供能力,電力電子核心實力,以及項目開發能力。業界人士談到,要出海,有三座“大山”必須要經過,才有機會修得真經。
第一座大山是積累,指的是認證和項目積累,要打入海外大儲市場,除了長達半年甚至一年的不同的認證外,想要打入主流大儲市場,企業還需要在開展海外示范項目,積累一定數量后,才能順暢進入。
第二座大山,融資與資金儲備。海外大儲項目金額動輒十多億元,合同剛性很強,在交付上面風險也比較大,對于維修質保的要求也十分嚴苛。業主大都看重供應商是否具備處理后續風險問題的能力。
第三座大山則是,企業的技術沒有短板。海外大儲系統需要頻繁參與需求響應和電力系統調度,這非常考驗各家供應商大儲產品的效率性能、安全質量等各項指標,背后則是由供應商的技術能力提供支撐。